2004/9/11

麵包樹

以前上美勞課的時候,美勞老師常要我們畫樹;
小時候不會畫圖,畫出來的樹總是一根樹幹上面包裹著一大球葉子,
老師看了之後都會叨唸著:「又畫麵包樹了」。

當年的老師可能沒見過真正的麵包樹;
上面照片裏的植物,就是真正的麵包樹。

麵包樹,學名(Artocarpus incisus (Thunb.) L.f.),
是屬於桑科(MoraceaeLink)波羅密屬(Artocarpus J.R.Forst.&G.Forst.)的常綠大型喬木,
原產於馬來西亞,又稱亞波羅蜜樹、馬檳榔、釋迦果。
據說是由阿美族人的祖先,乘小木船由海外帶入種子,
先在台灣東部種植,再逐漸繁衍到全省各地。
目前普遍栽植於蘭嶼島及東部地區,雅美人稱之為 cipoho,
阿美族人稱之為 vacilol(讀音似巴基魯)。

樹株高約十至十五公尺,如果生長環境良好,它可以長到三十公尺高;
幼苗種植後,需經五至六年時間始會開花結果。

每年四至五月開花,果實在七月中旬開始成熟,產期可到九月。
果肉疏鬆味甜、富含澱粉,可熟食;由於風味類似麵包,故被稱為「麵包樹」。

麵包樹喜歡在溫暖潮濕、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長;花蓮地區的條件極為適合。

生長力旺盛,結實累累的麵包樹,是花蓮的縣樹。
除了做為觀賞樹木,經濟栽培亦遍佈全縣;
北從新城、南到富里鄉,都有麵包樹的蹤影。

麵包樹掌狀的葉子十分巨大,外型類似扇子,最長可達五十公分。
麵包果外型與菠羅蜜果實相似,但略呈球形或橢圓形;
平均重量在半公斤至一公斤左右,原產地果實可達四公斤。

因其他縣市少見經濟栽培,所以麵包果算得上是花蓮縣道地的鄉土菜;
每年夏季,在傳統市場裏就能買到處理好的麵包果。

果實外觀為黃綠色,果肉呈白色,富含纖維素及澱粉。
一般採收期以果實表面呈橙黃色而分泌黏性乳液,果皮仍帶綠色時為宜;
熟透時果實表面轉為濃黃色,會自樹上掉落。
印象裏,小時候就曾經被樹上落下的麵包果擊中頭部.. 那真的很痛。

果實外皮極韌,皮肉間有黏性極高的膠狀汁液,相當難以處理,
果肉可烤、煮、炸、紅燒及涼拌食用,甜鹹皆宜;
以新鮮的麵包樹葉蒸年糕,香氣十足,別具風味。
最簡單的吃法是剖開果實後,將果肉切成丁塊與小魚干一同煮湯,其味鮮美;
亦可煮成甜或鹹粥,清爽可口。
據聞也有人將果肉做成沙拉或拌咖哩粉食用。

每粒果實的果仁約30~80粒,藏於果肉中,
果仁可食,炒食味道有點類似花生米,口味極佳。

小時候每到六、七月,麵包果成熟的季節,
爸爸就會帶著我們去摘麵包果。

進到植物園,找到台北市內僅存的一兩株麵包樹,
帶著繫著勾刀和網袋的竹竿迅速的爬上樹,
採收一大麻袋的麵包果之後回家料理熬湯,以解思鄉之情,

在炎熱的夏季,來碗湯鮮味美的麵包果湯,真是絕佳的享受。

大概是因為如此~我對麵包樹一直有種特殊的感情,
現在每次看到結實累累的麵包樹,心情都還是會忍不住興奮起來~:P


【相關資料】

 麵包樹 (上)
 http://e-info.org.tw/topic/plant/Artocarpus-incisus/Artocarpus-incisus.htm

 麵包樹 (下)
 http://e-info.org.tw/topic/plant/Artocarpus-incisus/Artocarpus-incisus-2.htm

 【塔山自然實驗室】民族植物隨筆 麵包樹
 http://tnl.org.tw/article/column/hanwen/01012/01012.htm

 【圖片】麵包樹與果實
 http://www.cses.tcc.edu.tw/~tiwngien/picture%20datas/plant/op14.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張貼意見時,請記得選擇發表留言的身份
若無相關帳號,可於下拉選單選擇「名稱/網址」項目直接填寫暱稱,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