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3/13
余秋雨《借我一生》
用了一整天的時間,看完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
這書自從去年買回來之後,就這樣擱在桌上,
一直到今天才找到空閒時間將它一次看完。
逐章細讀,進而與自己的人生經歷兩相印證,細品書中情節,不禁令人掩卷沉思。
《借我一生》可以算得上是余秋雨先生的回憶錄,
引子由其父過世而起,在父親緊鎖的抽屜中,發現大量的文字資料與借據,
他開始帶著這些父親生前的時代疑問,
逐一尋訪家族的人生歷程在十九世紀後期上海與浙東的興衰幽微,
全書共分四卷,時空縱貫兒時至今的大半生。
文字記述年代以文革時期為重心,除對第一次婚姻的敘述較為模糊外,其餘細節皆鉅細靡遺,
雖名之為「記憶文學」,但若當成個人自傳或回憶錄亦不為過。
雖說余秋雨在當代文壇的定位仍有爭議,和他有關的評論也總是褒貶互見,
但撇開政治因素不談,純就文學角度而言,他的文章是相當值得一讀的。
曾見到有人為文批評余秋雨先生,
「在《借我一生》中大量回憶文革時期文人苦難的同時,
對於現下大陸受壓迫的異議份子、政治犯,竟未置一詞,
在提及已然平反的文革浩劫時,立論鉅細靡遺;對尚未平反的六四血腥,卻一味忽略。
很難去相信一個近十年來冷眼忽略六四的人,二十多年前曾經是如此的大義凜然。」
畢竟、在對岸高壓政治的現實環境之下,即使身為暢銷書作者、優秀的文化人又能如何?
我們沒有權利要求任何人,在著作中拿自己的人生與大環境對抗來使我們認同,
看完了余秋雨先生對於文革時期的回憶,更加深我對此的感觸。
這也是我自己的閱讀習慣。
單就閱讀的角度,文字所展現的意境才是其重點,
不預設立場去針對隱晦未明之處多做揣測,
只從作者分享的情境間,去尋找、發掘屬於自己的閱覽世界。
長久以來,余秋雨先生以真實經歷的節奏所譜出的散文,和自己所喜好的文風頗為接近,
因此從早期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掩卷沈思》,
一直到千禧年之後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我都沒有錯過。
雖然在《借我一生》的扉頁,余秋雨先生寫到:
「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借我一生》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但我認為,文字創作的目的即是演繹真實人性,
以「真實」事件代替「虛構」故事,反而更能賦予文字生命。
跟隨作者的生命之旅,走出恩仇殺伐的荒原,回到簡樸理想的太平歲月,
借著一位當代文化學者的成長史,我們得以感悟生命的真義。
文章分類:
閱讀散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張貼意見時,請記得選擇發表留言的身份,
若無相關帳號,可於下拉選單選擇「名稱/網址」項目直接填寫暱稱,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