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16

2011 澳門行遊記.第二天:新葡京 & 美高梅 & 媽閣廟 & 內港餐廳 & 貢多拉船

在澳門的第二天,早上大概九點左右起床,
醒過來之後看了看窗外,天氣仍然不錯。


↑威尼斯人渡假酒店窗景

窗外看到的是澳門銀河酒店(MACAU GALAXY),建築物真的很有氣勢,

我覺得填海區這一邊的「銀河酒店」、「新壕天地」或「威尼斯人」,
和澳門北邊其他飯店最大的差別就是規模大,而且建築物比較新。

由於飯店沒附早餐,因此和團長研究了一下要去哪裏吃,
最後從清單裏選了家位在「新葡京酒店」內部的「粥麵莊」。


↑「太陽劇團」表演廳

去澳門玩的這幾天,威尼斯人渡假酒店內的「太陽劇團」剛好都沒有演出,
所以完全沒機會看表演,聽說酒店內的「太陽劇團」因為票房滿座率不高,
未來可能會結束演出,如果是真的那就太可惜了。


↑新葡京酒店

早上十點,在威尼斯人酒店樓下搭接駁車,由於是要去「新葡京酒店」,
因此路線和昨天完全一樣,先搭前往「港澳碼頭」的巴士,
然後在「港澳碼頭」改搭「葡京酒店」的接駁車前往「葡京酒店」。

接駁車開到葡京酒店,下車後要過馬路到新葡京。


↑新葡京酒店 - 圓明園馬首

新葡京酒店內的擺飾風格跟威尼斯人走的是完全不同路線,
如果說威尼斯人酒店是高樑大柱與金碧輝煌,
那新葡京酒店的大廳就完全是用奇珍異寶堆出來的。

前面的人頭像就是澳門賭王何鴻燊的的銅像,
裝在身後玻璃櫃裏頭的,就是他在富士比拍賣會上,
花了 6910 萬港幣買回來的國寶「圓明園馬首」。


↑新葡京酒店 - 超大鑽石

圓明園馬首旁邊還有個超大的鑽石,整整有 218.08 克拉,
幾乎快跟拳頭一樣大了,鑽石旁還有個巨大的綠寶石,
不過看起來還是這塊鑽石比較大。


↑(由上至下)新葡京酒店 - 賭場、粥麵莊

這賭場的擺設跟以前香港賭片電影的場景好像啊,說不定就是在這裡借場地拍的,
場中分岔的鐵柱上頭裝的都是 PTZ 監視器,安全管控做得相當嚴格,
感覺應該不會有人敢在這裡出老千吧。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點單、狀元及第粥、狀元及第粥(豬肝)、天津魚香水餃子

在新葡京裏的「粥麵莊」好像是廿四小時營業的,
和團長在這裡把早午餐一併吃了,點了「天津魚香水餃子」、「麻香蝦粒生煎包」、
「狀元及第粥」、「懷舊豆腐花」跟「杏仁凍豆腐」。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懷舊豆腐花、杏仁凍豆腐、廚師現場做拉麵、麻香蝦粒生煎包

「粥麵莊」的東西是真的好吃,只可惜開在賭場裏頭,
機台的聲音頗吵,再加上空氣中帶點煙味,用餐環境不算好。


↑新葡京酒店古董展示 - 黃金雕刻、玉石雕刻

吃完東西之後回到新葡京酒店大廳,繼續參觀澳門賭王的收藏品,
玻璃櫃裏的展示品隨便一項應該都要千萬甚至上億了,賭王的財力真是驚人啊。


↑新葡京酒店 - 一層樓高的水晶燈

這是在大廳東側旋轉梯正上方的巨型水晶吊燈,非常漂亮。


↑新葡京酒店古董展示 - 象牙雕刻

雕工超級細緻的象牙雕刻,上頭雕的都是猴子,是齊天大聖的故事。


↑新葡京酒店古董展示 - 巨型珊瑚雕刻

也是雕工超級細緻的巨型珊瑚雕刻,雕的是萬里長城圖。

古董擺飾雖然價格都十分驚人,但我看了卻一直覺得有種滑稽的感覺,
或許是有點誇張過頭了吧,這種奇珍異寶全擺出來的風格真是有種說不出的違和感。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遠眺旅遊塔、米高梅酒店、米高梅酒店中庭

看完「何大富人」的古董之後,走過地下道到對面的「美高梅酒店」,
團長想去參觀在美高梅裏頭的「植皓禮(Chihuly)藝術館」。


↑(由上至下)米高梅酒店中庭、植皓禮藝術館

相較於「新葡京」的俗氣,米高梅酒店看起來就舒服多了,
上圖右下就是植皓禮藝術館,植皓禮藝術館位於米高梅酒店大堂旁,
是藝術家植皓禮(Dale Chihuly)設於亞洲的首個藝術館。

藝術館內陳列了大師的多項作品、畫作、印刷精品、
製作室版本的玻璃雕塑及值得珍藏的藝術書本。


↑美高梅酒店 - 植皓禮作品

植皓禮是「工作室玻璃運動」的先驅,
右方的作品是位於美高梅金殿酒店大堂天花板上,
一個由逾千塊玻璃花瓣組成的大型藝術品。


↑美高梅酒店 - 雕塑

據團長說這是西班牙藝術大師達利(Salvador Dalí)的作品,作品名稱為「達利的舞者」。

在美高梅酒店參觀完「植皓禮藝術館」之後,
我們先到美高梅酒店的「接駁車搭車處」詢問有沒有到「媽閣廟」的的接駁車,
答案是沒有,於是只好再去排隊等計程車。

澳門因為沒有捷運,交通大多只能仰賴飯店的接駁車,
但接駁車畢竟不是公車,只會停靠幾個轉運點,比方「關閘」或「碼頭」,
如果要去比較特別的點,想省時間就只能坐計程車了。

在澳門如果要坐計程車,似乎一定要在特別的地方等待,
不像台灣隨處可叫車,澳門司機得在計程車候車處才能載客。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媽閣廟、參拜人潮、環香、鹹魚里

坐著計程車來到了「媽閣廟」,發現這是個內地觀光客喜歡來的景點,
遊覽車一台接著一台的開過來,小廟裏到處都是參拜人潮。

在媽閣廟裏看到一個掛滿環型線香圈的亭子(上圖左下),
數十串線香圈的煙一起飄過來,眼睛被燻到都快打不開了。

媽閣廟門口附近有個特別的水盆,雙手放在水盆兩旁把手上摩擦就能使水花四濺,
用的似乎是共震的原理,許多人都排隊等著要試試看。

澳門很多巷道名稱都很有趣,比方上面照片右下方的「鹹魚里」,
或「鹹蝦巷」、「鹽里」,感覺口味真的吃很重~XD

澳門還有些巷道是以「十月初五」為名,這其實是有典故的,
一九一零年十月五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國。
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所以澳門就有了十月初五街。


↑媽閣斜巷

離開「媽閣廟」之後,按照旅遊書上的標示,
開始尋找附近的古老建築群以及教堂景點,

這條路叫「媽閣斜巷」,一直往上走會有數個景點可以參觀。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媽閣斜巷、郵政局

沿著媽閣斜巷往上走,路名變成「媽閣街」,首先出現的古老建築是「郵政局」,
雖然是古蹟,但仍是郵政機關使用中的建築物,因此只能看看外觀。


↑(由左至右)假菩提樹、郵政局走廊

左邊的植物是在郵政局建築附近看到的樹木,標示牌上寫了「假菩提樹」,
這名稱真是耐人尋味,既非菩提樹,因何以菩提樹為名?這又是何苦。

回來之後查的結果,其實後來它改名叫「心葉榕」了,
英文名稱是 Mock Bodh tree,和菩提樹同是桑科的植物。


↑(由左至右)郵政局、鄭家大屋外牆

上面右邊照片裏的建築物,是第二個古老建築景點「鄭家大屋」,
由於要保留鄭家大屋的完整性,這裏的道路特別狹窄,
只能容許一台車通過的寬度,並不是很好走。


↑在郵政局附近看到的廣告海報

這套秘訣可是讓「喬丹」、「陳安之」、「史特龍」和「林肯」
都改變了平凡命運的好方法,大家快來報名啊~XD

.....

等等,這位跟「喬丹」、「史特龍」和「林肯」齊名的「陳安之」是誰啊?


↑亞婆井前地

「媽閣街」再往前走一點就是「亞婆井前地」,接下來的路名變為「高樓街」。

傳說明朝有一位婆婆在此地築水池貯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飲用,故人稱水池爲亞婆井。

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此地昔日為澳門水源之一,
澳門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處,為最古老的住宅區。


↑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的入口就在「亞婆井前地」旁的巷子內,
由於佔地十分廣闊,我們花了點時間在這裡仔細慢慢的繞了一圈。


↑鄭家大屋

底下是從官網上截錄的介紹:

鄭家大屋具有廣東傳統民居的特徵,同時也糅合了很多外來文化的影響,可謂中西合璧。
而且它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中國近代名人鄭觀應就在此完成舉世聞名的著作《盛世危言》。


↑鄭家大屋展示廳內文字說明

鄭家大屋由鄭觀應之父鄭文瑞始建,根據大屋內之楹聯的落款日期,
其建築日期最早可追溯至同治八年,即 1869 年。

其後,鄭觀應及其兄弟陸續修建,規模不斷擴大。
大屋直接面向內港的坡地,視野開闊,
昔日千帆並舉,大小船隻穿梭而過,一片繁華,景觀獨好。

鄭家大屋規模很大,現佔地 4000 平方米。
由多座不同風格建築及開放空間組成,
大小房間有六十多間,是澳門少見的家族式建築群。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鄭家後人分居各地,各自發展。
鄭家大屋多處空間被分租出去,一度曾有 300 多人在內居住,出現「七十二家房客」景象。


↑鄭家大屋展示廳內模型

超負荷的使用對建築造成很大的損壞,風吹雨打以及祝融光顧令建築飽受摧殘。
2001 年澳門政府取得該物業時,超過八成以上區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
且僭建改建嚴重,部份原貌已模糊難辨。

2002 年起,澳門政府開始對鄭家大屋按部就班地進行嚴謹的修復工程,
歷經八年,昔日面貌始基本得以恢復。


↑鄭家大屋展示廳內文獻

鄭觀應之父鄭文瑞的肖像看起來好瘦削啊,
但子孫們的樣子看起來倒是都很圓潤。

有聽說過一種說法是,古代某些時期的畫匠為真正的大官作畫時,
必定都得在面容上下點功夫,讓肖像看起來兩袖清風,
若是畫成滿面油水的樣子,留傳後世那豈不惹人非議?


↑鄭家大屋庭院

展示廳內的整修前照片看起來真的是慘不忍睹,
能整修到目前的狀態,難度真的非常高。


↑鄭家大屋庭院景致

鄭家大屋每一個角落都很仔細的整理、恢復為當年的樣貌,
我認為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被「過度修繕」,

所謂沒有過度修繕,也就是能夠被保留下來的老化痕跡都被保留了下來,
不像台灣所謂的古蹟維護,有些甚至連場景都換了。

就拿台北市濱江街的「林安泰古厝」做例子吧,
台灣光復後,林安泰古厝的後人無私地把這棟歷史建築捐給台北市政府。

結果前年,市府為了拼花博,在沒有經過家屬的同意下,
竟自行改變古厝風貌,除了增設仿大陸蘇州常見的假山假水,
植了人工草皮,空地還挖了好幾個人工大池塘。

為了讓更多遊客有休息空間,市府還把四合院的一個房間改建為餐飲中心,
嚴重破壞了古厝原有的樣貌,誇張的是,古厝的祭祖正廳倒是沒人管,
裡面就長滿蜘蛛絲和一堆垃圾,真是匪夷所思。

還記得我去看花博的時候,看到市府那些水泥的空心假山,
竟找油漆工在上頭漆上深灰、淺灰、黑色的斑點當成是石頭陰影,
當場覺得簡直是荒謬到了極點,惡搞也要有點限度吧,
真是太惡劣了,官員的權力真有大到這種程度嗎?


↑鄭家大屋正廳

如果是台灣的整修方式,鄭家大屋所有牆面應該會全部統一用油漆厚厚粉刷一次,
務求牆面完全沒有任何色差瑕疵,這樣才能順利驗收吧。

但過度修繕之後看來煥然一新的古蹟,有時反而失去其古樸的原貌,
看起來太假,後人反而無法珍而重之,這是人性。


↑鄭家大屋一隅

原本只是寫遊記,寫著寫著開始罵起人來了,
這個話題還是就此打住吧,回到遊記的主線來。


↑鄭家大屋主屋

左上方照片的左右兩塊木匾很有意思,雖然只是平面的匾,
但卻一左斜、一右斜的雕出了 3D 的視角。

右上方照片,橫樑上掛有「餘慶」牌匾,
「餘慶」是鄭觀應之父鄭文瑞的堂號,此為鄭家主屋。

鄭家大屋窗戶的修繕選材也令人感到驚訝,
窗戶透光的白色部份用的都是雲母片,
這真的是完全遵守古法的修繕方式。


↑聖老楞佐教堂

參觀完鄭家大屋之後繼續往前走,「高樓街」再往前路名變為「風順堂街」,
下一個景點是「聖老楞佐教堂」,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
(在這裡第二次被糾正進教堂要脫帽.. Orz)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崗頂劇院、聖奧斯定教堂、聖奧斯定教堂(內部)

參觀完「聖老楞佐教堂」之後,下一處景點「崗頂」要爬坡,一共有四個景點可看。

「崗頂劇院」是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古老劇院,為中國首所西式劇院,
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聖奧斯定教堂」俗稱崗頂聖堂,是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
2005 年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聖奧斯定教堂(內部)

「聖奧斯定教堂」可以走到教堂的最裏側往外看,
這一般來說是只有神職人員才看得到的視線角度。


↑何東圖書館

「崗頂」的第三個景點是「何東圖書館」,也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歐陸風的建築樓高三層,前部有拱廊,是典型的花園式豪華住宅。

建築物建於 1894 年以前(清光緒二十年),
原為官也夫人(D.Carolina Cunha)所擁有。
其後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於 1918 年購入用作別墅,
何東爵士病逝後,後人根據遺囑將故居贈予政府作為公共圖書館用途。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何東圖書館(內部)、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何東圖書館(外牆)、下環街

「崗頂」的第四個景點「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這天似乎沒有開放參觀,只能站在門口看看。

其實後來發現,沿「風順堂街」再往前走一點,
就可以連接到昨晚去過的「新馬路」以及「大堂巷」了。

走了快一個下午,肚子有點餓,
於是決定改走「下環街」,回「媽閣廟」附近的葡式餐廳用餐,

原本想說走「下環街」可能可以順道到下環看看,
沒想到走著走著,又繞回剛才曾經過的「郵政局」,
於是就沿著來時路走回「河邊新街」。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內港餐廳、海鮮湯、葡式焗鴨飯、焗鴨飯斷面秀

原先想吃的葡式餐廳是比較靠近「媽閣廟」的「海灣餐廳」,
但因為「海灣餐廳」下午休息到五點半才繼續營業,
於是我們走進了另一家「內港餐廳」用餐。

葡國菜的照片看起來都很美味,但菜色太多令人難以決擇,
後來在老闆娘的建議下點了「海鮮湯」、「葡式焗鴨飯」和「馬介休」,
上面照片裏的是「海鮮湯」、「葡式焗鴨飯」,兩道都很好吃。
海鮮湯直接裝在麵包碗裏,上桌後要立即開動不然湯會不見,非常特別。


↑(由左至右)馬介休、內港餐廳

「馬介休」是鱈魚經鹽醃製而成,是不少澳門葡式美食的主要材料,
對天主教徒而言,馬介休由於是平安夜齋戒的食品,地位崇高,
在地中海地區以及拉丁美洲都有相同食制。

由於以鹽醃製,烹調前須把魚浸在水中 24 小時,並 3 次換水以淡化鹹味,
上桌前老闆娘也提醒過我們,魚要和麵包或馬鈴薯同食,鹹味比較不會那麼重。

這道菜味道真的不錯,醃鱈魚搭配烤馬鈴薯、炸蒜片同食非常好吃,但真的太鹹。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鹽里、前車牌、後車牌、岐關車站

才吃完「馬介休」,就立即看到「鹽里」的路牌,鹽果真不用錢?

在「內港餐廳」吃完「午晚餐」之後,決定到「十月初五日街」去看看,
看了一下地圖,只要沿著「河邊新街」一直往北走就能走到,於是就散步走過去好了。

在路上看到了澳門的機車,好像是前後都要掛車牌的(上圖右上、左下)。

再往前走了一會兒,見到了「岐關車站」,不過回來之後在地圖上找不到這個點,
感覺它可能就是地圖上的「粵通碼頭車站」。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半島酒店、十月初五日巷、康公廟、福隆新街

上圖左上的照片已經可以看到「半島酒店」的建築物。
右上的照片是「河邊新街」和「十月初五日巷」的交叉路口。

沿著「十月初五日巷」繼續往北走,路名會變成「十月初五日街」,然後可以看到「康公廟」,
我們走到這裡之後決定回頭了,因為晚上還要回威尼斯人酒店坐「貢多拉船」,
「貢多拉船」有搭乘時間限制,所以不能繼續隨意逛下去。


↑福隆新街

先走回「福隆新街」買手信,「福隆新街」看起來有點像台灣三峽老街的感覺,
和團長在「鉅記餅家」和「嘴香園」買了要帶回台灣的手信之後,接著準備回頭往「新馬路」走。


↑祥記麵家

正要往回走的時候,忽然看到了清單裏有的「祥記麵家」,
可是肚子還很飽耶,怎麼辦?

站在門口掙扎了一會兒,決定還是先走進去看看 Menu 再說。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竹笙製麵法、招牌蝦仔撈麵、上湯燉蘿蔔、提防小手

「竹笙製麵法」的解說圖用水墨作畫,看起來頗惡搞。

因為實在吃太飽,肚子裏的空間大概只夠裝「蝦仔撈麵」和「燉蘿蔔」了,
於是最後只點了這兩樣,我還蠻喜歡「祥記麵家」的「蝦仔撈麵」,
可惜已經吃太飽,要不然應該可以留下更精準的味覺記憶。


↑澳門文化會館

走回「新馬路」的時候,忽然在路旁看到了「澳門文化會館」,
行前查到的資料,「澳門文化會館」的二樓就是「金庸圖書館」,
沒想到這樣也能讓我們碰巧走到,於是就走上二樓開始參觀了。


↑金庸圖書館

話說團長過去對於金庸的武俠小說,已經熟到幾乎可以倒背如流的程度。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金庸圖書館、內部佈置、舊版金庸小說、日文版本金庸小說

金庸先生有個特別的習慣,就是會不定期翻修自己的武俠小說內容,
而且每次翻修都有大幅改動,修改前後的版本有時情節差異不小,
但舊版本往往隨著時間經過就絕版了,像我自己擁有的《射雕英雄傳》就有三個版本。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金庸簽名、初版倚天屠龍記、初版倚天屠龍記、屠龍刀

這個版本的「倚天屠龍記」我也是第一次見到,
金庸圖書館裏還有把木製的屠龍刀,看起來沉甸甸的。


↑金庸新修版刪改手稿

這應該是出版社把舊版的小說逐頁印出來,讓金庸先生直接在上面進行修改,
改完三十六冊完全手寫不用電腦,真是巨大的工程。


↑新馬路

參觀完「金庸圖書館」之後,準備回威尼斯人酒店了,
原本想試著坐公車,但研究了半天還是決定走回「葡京酒店」搭接駁車。


↑(由左至右)議事廳前地、銀行廣告

走了一會兒,我們又經過了昨晚來過的「議事廳前地」,
右邊照片的銀行廣告上的名詞很有意思,
台灣叫「薪資帳戶」,在澳門叫「出糧戶口」。


↑葡京酒店

順著「新馬路」走了將近十五分鐘,終於走回到「葡京酒店」,
這是過馬路時站在分隔島上拍的照片,夜晚「葡京酒店」的招牌真是金光閃閃、瑞氣千條。


↑新葡京酒店

新葡京酒店晚上的樣子看起來也很華麗。


↑(由左至右)永利酒店、接駁車等候處

這一區酒店的密集度非常高,左方照片是位於葡京酒店對面的「永利酒店」,
「永利酒店」的音樂噴水池表演聽說很有名,但因為時間不夠沒有走過去欣賞。
右方照片裏拍的是葡京酒店接駁車的路線,一條是去「港澳碼頭」,一條去「關閘」。

等了一會兒之後,我們搭上了去「港澳碼頭」的接駁車,
然後在「港澳碼頭」再換搭威尼斯人酒店的接駁車回飯店。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貢多拉船票、貢多拉船等候處、貢多拉船等候處(無船)、人造天空上的汽球

回到飯店之後,時間已經接近晚上九點,
放下幾大袋手信,連忙拿著船票前往「貢多拉船」等候處。

原本易遊網給的船票,要先到等候處對面的小店換成正式船票,登記完成才能上船,
我們運氣不錯的排到了最後倒數的幾個班次,接下來就等著搭船了。

上圖右下方的照片,「人造天空」卡住汽球.. 破功。XD


↑(由左至右)貢多拉船等候處、貢多拉船票背面

威尼斯人酒店的貢多拉船都是找真正的義大利人來划船,
據我排隊時的觀察,船員每工作半小時可以休息十至十五分鐘。

一趟船可以坐兩組客人,分別坐兩邊,一組客人可能是兩至三人,
貢多拉船本身有馬達動力,但馬達只能驅動船體的前進或後退,
船身左右方向仍需要由船員自己以船槳來進行控制。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貢多拉船等候處、上船、貢多拉船航行中、返航

搭乘貢多拉船是一次很有趣的新鮮體驗,
船員在划船時還會唱歌,我們這船的船員唱功非常了得,
我傳了影片到 YouTube 上,連結在底下:

20111219 澳門 - 威尼斯人酒店 - 貢多拉船演唱


Bravo!真是太好聽了!

回到岸上之後理所當然大方的給了小費,
之後在酒店逛了一下,然後回到飯店繼續寫明信片,也結束了在澳門的第二天。


下一集.2011 澳門行遊記.第三天:氹仔官也街 & 誠昌飯店 & 安德魯蛋撻 & 澳門~台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張貼意見時,請記得選擇發表留言的身份
若無相關帳號,可於下拉選單選擇「名稱/網址」項目直接填寫暱稱,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