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

中華商場

↑當年的中華商場

在寫上一篇偉人英語時,寫著寫著、不由得開始懷念起「中華商場」來。
既然曾經逛過中華商場,這下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有點年紀。:P

以前唸國中、高中時,星期六日總喜歡坐著 259 號公車到中華商場尋寶,
中華商場感覺起來就像是個大型的雜貨市場,從電器、音響、雜貨、玉器古董、錢幣郵票、
制服、牛仔褲、成衣雜貨、軍用衣料、旗幟徽章、黑膠唱片、南北小吃等等,應有盡有。

那時還在唸書,其實也沒什麼錢可以買東西,
主要就是一家一家的逛著,遇上新奇的事物就停下來看看,
商店老闆對我們這種只看不買的客人總是不太搭理。

逛中華商場,最精彩的莫過於看別人殺價,厲害的人買東西從五折殺起,
砍到老闆吹鬍子瞪眼睛、臉紅脖子粗,最後還是可以順利成交。


↑當年的中華商場      ↑當年的中華商場

對於中華商場,真的有著許許多多的回憶,
我曾經站在一家賣電腦軟體的店家門口看別人用單色的螢幕打三國志二、一看就是一上午,
也還記得和棟一樓的館子裏,那些看起來讓人口水直流的小吃和點心,
以及二樓那間賣山東大饅頭、鐵餅和大滷麵的舖子。

那裡有拿著炭筆、幫人畫素描的落魄畫家,
沿著廊下擺攤、柱著拐杖的瞎眼算命師,
穿旗袍、挽著髮髻、裹小腳的女人,
還有白髮蒼蒼、坐在茶館裏邊啃瓜子邊打瞌睡的老兵。

1992 年,中華商場要拆除的前幾個晚上,我們全家還到那兒去採購撿便宜,
還記得那天半夜,躲在被窩裏、抱著以便宜的價格買來的新衣服,高興得睡不著覺,
雖然第二天穿去學校的時候被同學笑老土笑個半死。

真可怕~算算都已經是十三年前的事情了..Orz

中華商場、那八幢三層樓的建築物,可以算是當年台北人的共同回憶,
一直到現在還是很難想像,當年的市政府只為了都市更新、改善交通、
美化市容的理由,就這樣決定把中華商場給拆了。



底下是從網路上找到的「中華商場」相關資料:


中華商場是過去位於台北市中華路中央,
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總共八座的三層樓連棟式商場。

於 1961 年全面落成啟用,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
後來為因應都市更新與捷運施工等需求而於 1992 年拆除,
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畫,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1.所在地的歷史

過去八座長條狀商場建築的位置,與滿清時期所興建台北城的西城牆位置大致重疊,
城牆的高度則約略為商場二樓的高度。

到了日治時期,西城牆連同西門於 1900 年代初被全面拆除,
城牆原址隨後配合已填平的西護城河稍作拓寬,改築成為西三線路(即今天的中華路);
因為有鐵路沿路行經,所以路幅比其他三條三線路都來得寬廣。


2.商場的起建與落成

戰後,1949 年大批軍民隨國府大規模撤退來台。
許多來自中國各地的居民,因為一時無法在台北市找到適當的棲身之處,
市政府為求有效安置,便委託台北市警民協會,沿著行經中華路的鐵路東側,
利用原有三線路中緊鄰鐵路側車道的空間,搭建三列臨時性質的簡易竹棚屋,
低價出租供居民暫住並擺攤維持生計。

之後隨著湧入該處寄居的人越來越多,在毫無限制的持續擴建下,形成大型違章建築群;
不但生活環境惡劣,也衍生出不少衛生與治安問題,被批評為「都市之瘤」。

1960 年,為了整頓市容,決定於該處原地改建新式商場,並逐步進行違建的拆除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分期預付 20 年租金方式籌措改建經費。
1961 年 4 月 22 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
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
統稱為「中華商場」,八座商場建築由北而南分別命名為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棟,總長 1171 公尺。

↑剛蓋好的樣子,後面那些尖屋頂是怎麼回事啊~這真的是中華路嗎?XD

3.商場的黃金時代

中華商場落成後,總共可容納 1644 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 2 坪大的空間。
八座商場建築中,每一座商場內的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有其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
1980 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件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 1970 年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
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
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
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小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別位於和、平兩棟。

早期中華商場內商家與顧客漫天叫價、討價還價(甚至殺價)的交易風格盛極一時,
懂得行情的顧客較有機會買到價格實惠的物品。

1960 年代與 1970 年代,是中華商場的全盛時期。
由於西邊即為日治時代以來的休閒娛樂街區—眾多電影院匯集的西門町,因此吸引了不少人潮;
而在商場落成後數年間,附近也有一些初具規模的百貨公司接連開幕,
(台灣首間大型百貨公司—「第一百貨」即位於中華路上)
加上城中市場、衡陽路與博愛路等傳統商圈,配合周圍方便的交通(多條公共汽車路線行經),
共同形成當時大台北最繁華的中心商業區。

另外,後來還在西門圓環及其以北商場建築棟與棟間的重要路口,設置天橋,
不但藉此得以安全跨越鐵路平交道,連絡中華路東、西兩側,還可以直通商場二樓。
由於商場位置離台北車站並不算遠;且在鐵路尚未地下化的時代,
北上的列車進入台北車站之前,必定會經過商場西側的鐵道,
因此中華商場經常成為中南部遊客旅途中的重要印象。
而商場的屋頂,也曾經成為各家企業競相設置大型霓虹燈廣告的場所,
入夜之後,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更襯托出街景的亮麗。

↑巨大的霓虹燈

4.從沒落到化為瓦礫

到了 1980 年代,隨著台北市的商業重心逐漸東移,加上原有消費型態的快速改變,
年久失修,已經顯得陳舊的中華商場吸引力與日俱減,影響力也大不如前;
而整個西區商圈幾乎也都逐漸面臨老舊所帶來的瓶頸。

沿商場西側而行的鐵路,雖然已經於 1989 年地下化,
但商場西側長久累積下來的髒亂,卻已經難以改善;且對都市景觀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台北捷運的興建計畫中,藍線(板南線)將行經中華路,
並設置西門站,須取得工程所需用地。
因此隨著中華路改造計畫的提出,市政府決定拆除商場,
並提出後續方案:包括未來優先進駐預定興建的地下街及費用補償等。
但由於此時商場內租戶以年紀較大者居多,有些租戶經濟能力較薄弱,
以及情感上因素使然,因而引發普遍反彈,拆除前夕甚至頻傳激烈抗爭。

1992 年 10 月 20 日,市政府正式下令拆除商場;六個月後,八座商場建築全部被拆除殆盡。

原本在商場內作生意的商家,有一些搬遷到附近或較遠的地方繼續營業,
(例如販售音響的商家移到中華路東側和武昌街;販售電腦週邊產品的商家大部分移到光華商場,
也有一些移到西寧(南路)電子廣場;小吃店移至商場拆除當時尚未整建的原 理教公所遺址...等)

但更多的商家卻從此消失無蹤;當時安置計畫未盡完善的結果,
也導致許多租戶倉皇搬離而不知所措。
至於商場原址,大部分於商場拆除後隨即作為捷運工程用地。
直到地下部分工程告一段落並展開地面恢復工作後,
即配合改造中華路為林蔭大道的計畫,將原地面改築為車道與安全島(2003 年完工)。

6 則留言:

  1. 下一步應該就是光華商場了,捷運施工的關係,明年春節前拆除看起來應該是勢在必行...

    大休再來個懷念專題第二彈吧 :P

    回覆刪除
  2. 光華商場離你家比較近,拆掉之後的感慨..
    你應該會比我多吧~:P

    趁著還沒拆,記得去拍個幾張照片留作記念。

    回覆刪除
  3. 「拍個幾張照片」

    *哭著跑開*

    回覆刪除
  4. 喜歡嗎?
    大休買給你 XD

    回覆刪除
  5. 沒得拍,就先來看人家拍好的吧。

    http://www.wretch.cc/blog/Greatest&article_id=2227689

    回覆刪除
  6. > 剛蓋好的樣子,後面那些尖屋頂是怎麼回事啊~這真的是中華路嗎?XD

    後面的尖頂是俗稱的"大廟",亦是理教總公所,我住在他前面的"和"棟,亦稱七棟,真是懷念阿,謝謝你.

    回覆刪除

張貼意見時,請記得選擇發表留言的身份
若無相關帳號,可於下拉選單選擇「名稱/網址」項目直接填寫暱稱,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