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5/3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最近時常坐火車往返花蓮。

由台北前往花蓮,乘坐速度最快的自強號直達車也要花上三小時左右,
往返一次的時間,差不多夠我看完一本三四百頁左右的書籍,
在火車上如果不看書,除了小寐之外沒有其他事情可做,這種閱讀環境比較具有強制性,
因此正好可以趁機要求自己,把書架上一些內容較為深澀的藏書一次清一清,
這回帶上火車的書籍,是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

第一次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著作,是我唸高中一年級的時候。
由於高二時,我們就整班改成自然組,所以高一的歷史課程,
也是我在學生生涯中,最後一個學期的歷史課。

當時負責教我們班的歷史老師,是一位剛從台大歷史系研究所畢業的學生,
雖然知道我們之後將被編成自然組,但他的教學態度卻一點都不因此而稍有鬆懈,
甚至半強迫的要求全班都自費購買黃仁宇先生的《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做為輔助教學的課外讀物。

以當年的文字理解程度,要獨力閱讀《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對我們來說實在太艱深,
即使老師全程一篇一篇的導覽解說,其中也還是有許多不明白之處,
於是老師除了解說之外,還想出了一些配套的獎勵方式,
比方要我們看完並聽完解說之後,寫下自己的心得,並在課堂上發表,
言之有物的報告也將獲得額外加分。

有了加分的誘因,這樣的激勵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還算能夠吸引學生,
於是我們就這樣邊聽、邊讀、邊寫心得報告,上完了最後一個學期的歷史課。

之後那本《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也就一直放在書架上,
一直到開始工作之後,閒暇之餘才又被拿出來重新閱讀。

多年之後重讀此書,除了懷念往日時光之外,對於書中內容也有了許多新的體悟,
這也許是後來會主動尋找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作《萬曆十五年》來進行延伸閱讀的起因。

提到黃仁宇先生,最為人所知的是他自闢了一套名之為「大歷史」(Macro - History)
的史觀派史學,在他的歷史著作中,提倡以「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的條件重新檢討歷史。
也就是建議作者及讀者,不必斤斤計較書中人物短時間片面的賢愚得失,
其重點在於將這些事蹟,與我們今日的處境互相印證,
也不只抓住一言一事,借題發揮,而應竭力將當日社會輪廓,盡量勾畫,
才不至於因材料參差,造成偏激的印象。

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的自序裏就寫到:

「大歷史另外的一個好處,則是在長時間大環節的規模下看歷史,
必以社會組織結構以及群眾運動為主題,不全部依賴領袖人物的言行。」

因此閱讀黃仁宇先生的著作,感覺與一般的歷史書籍或正統的歷史教科書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以《萬曆十五年》此書為例:

明朝萬曆十五年,西元紀年1587年,歲次丁亥,屬豬;
對於歷史學家而言,其年四海平靖,幾乎無事可記。
然而,這一年悄悄發生了幾件影響後世深遠,但表面上卻無足輕重的「小事」。

該年萬曆皇帝即位滿十五年,前任首輔張居正剛過世,
擁張的勢力在這年已紛紛遭到清算、煙消雲散,而由皇帝取得實際權力。

然而萬曆皇帝卻在一連串與文官體系的爭鬥中漸漸感到心灰意冷,君臣之間隔謨日深;
同年,當朝富有盛名、言行古怪的御史海瑞謝世;
歲末,大將戚繼光則在革職數年後亦寂寞地死去。
此後三十年,努爾哈赤起於東北,明帝國內政江河日下;
數年後,明朝覆亡。

從大歷史的眼光來看,萬曆十五年可以說是中國的帝國文官體系失敗的總紀錄,
這一年中發生的許多事件,事實上也牽涉了過去幾百年來國家體系發展的結果。

黃仁宇先生以超越傳統史學道德判斷的眼光,描繪了明末代表人物與時代發展的關係;
不論是當朝皇帝、首相、高級將領、帝國的文官與大思想家,
統統被捲入整個大體系僵化、衰敗的過程。

他們或者嘗試以一己之力改造「道德治國」的傳統體制,
或者希望在這種陳舊的體制中尋求妥協,
然而最後的結果,都無法改變帝國頑固的行進方向;
他們之中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在書中,黃仁宇先生並不斤斤計較各別人物的賢愚得失,
而是將他們放在整個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層面來加以衡量。
他們的命運,正突顯了整個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上的重大障礙。

雖然各方學者對於《萬曆十五年》以小說筆觸寫學術性歷史著作的適切性褒貶不一,
但我想這絲毫不損及黃仁宇先生用小說的故事性去營造普羅市場、
開闢史學敘事方法新疆土的貢獻。以我這樣沒有受過完整文史訓練的理工科系背景,
還能看得下這種所謂的學術性歷史著作,這也正是黃仁宇先生著作的成功之處。

在《萬曆十五年》中,黃仁宇先生著墨最多的歷史人物,
應屬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李贄等六人,
其中尤以分析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四人的性格與成敗的部份令我最為印象深刻。

諸如張居正不顧一切硬幹到底的強硬改革手腕,
申時行的隨機而變、無為而治,戚繼光的果斷武勇,海瑞的不苟人情、志大才疏,
這些人格特質往往都出現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
然而我們卻沒有從宏觀的角度去思考行為本身會招致的後果,
所謂鑒往知今,讀完《萬曆十五年》之後,黃仁宇先生這種橫貫古今的歷史視野,
才使我豁然明白什麼叫鑒往知今。


後記:黃仁宇先生已於 2000 年病逝於紐約。


參考資料:

史家黃仁宇‧他的時代‧他的書 - 李福鐘
http://www.cdn.com.tw/daily/2001/03/04/text/900304i2.htm

時報悅讀網:大歷史‧黃仁宇的歷史觀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extension/bc0103/bc0103.htm

10 則留言:

  1. 「萬曆十五年」聽說很久了,不過從來沒認真找來看過。

    話說如果我得在火車上呆這麼久,我不會帶這麼硬的書上去,只會帶推理小說 :P

    回覆刪除
  2. 其實黃仁宇的書還滿好看的^^
    只是不見得有時間把所有的書都找來看~~~

    但其實真的有點硬.....
    也許會看到睡著吧^^

    咳咳....最近我對經濟全球化比較有興趣:P

    回覆刪除
  3. 我在火車上閱讀會頭痛耶,
    就算是圖片為主的也會-_-
    所以一向都是以閱讀夢境為主!!

    然後印象中有一班花蓮到台北的莒光,
    只停五個站的樣子,
    速度甚至比某幾班自強還快!!

    回覆刪除
  4. 其實我幾年前也買了 (應該是那年十本好書之一), 可是看了三分之二就不知怎麼
    的放下了... 一直都現在都沒有再拿起繼續看... orz

    回覆刪除
  5. 講到硬度.....

    《萬曆十五年》遠遠比不上君婷送的那本精裝《山海經箋疏》啊~:P

    --
    完全沒有勇氣帶它上火車

    回覆刪除
  6. 是書殼很硬嗎~~:P
    --
    話說~~君婷應該是送來惡搞的吧......
    居然還要自己標點的書............Orz.............

    回覆刪除
  7. 古代人都是看這種不用標點的書啊,話說怎麼標點斷句也是一門藝術。
    --
    咳,我並不是說什麼大休是古代人之類的... *逃*

    回覆刪除
  8. 休伯當然不是古代人啊~

    --
    古代哪有倒立機~:P

    回覆刪除
  9. 這完全是中文系的人的風格啊~~
    印象中應該是我同事吧...忘記誰在修研究所的課程了.....
    曾經看過我身邊的某個人拿著紅筆努力標上標點的畫面......

    回覆刪除
  10. 不是惡搞啦!
    我也是帶著一片敬意送這禮物的說.....
    慚愧地招認,我是沒讀過啦!
    但我相信大休絕對做得到!

    古人真的都是讀這種版本的書
    自己斷句才能更了解內容要表達什麼
    之前旁聽"楚辭"
    博士班的學姊都是讀這種刻本
    還認真地跟我說"不習慣這種書不行喔..."(大驚)
    害我很想丟掉手上有排版的本子

    標點斷句是大一國學導讀的課程內容
    是中文人基本功夫
    --
    "萬曆十五年"
    高中時歷史老師推薦的必讀書
    那時候讀
    只對明神宗跟妃子的那段故事有感覺...(汗)

    回覆刪除

張貼意見時,請記得選擇發表留言的身份
若無相關帳號,可於下拉選單選擇「名稱/網址」項目直接填寫暱稱,感謝!